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矿产勘查新规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量化度不够、操作性较差、关键词语多解或模糊,特别是在地质普查间距、储量估算方面不易理解掌握,造成地质工作的普遍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西安80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起算点和参考椭球不同,两者之间的坐标转换根据区域大小和精度高低可采取不同的数据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甘肃北山1∶20万化探数据进行了处理后,所圈定出的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不论从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与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分析,还是与已知矿床(点)的吻合对应情况来看,都与研究区地质情况吻合较好.通过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后指出,北山地区钨钼矿的产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空间展布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决定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产出特征,进而决定了本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组合及产出特征,当上述3个条件耦合在一起时,则形成规模大、类型复杂、有用组分多的中一大型多金属矿床.同时,在一些老矿区及其周边圈定了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异常形态规整,趋势剩余明显,建议加强老矿区的综合研究工作,以加强危机矿山二轮找矿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4.
傅景海 《甘肃地质》1995,4(2):62-69
陶来运动使本区从华北古陆中解体出来,自成独立的构造体系。主裂谷阶段发生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形成沟弧盆体系。之后,早、晚泥盆世的碰撞造山作用使本区进入板内的浅海向陆相沉积盆地转化的阶段。中、新生代为陆内造山阶段。本区划分为3个Ⅲ级构造单元:河西走廊中、新生代断陷,北祁连早古生代弧盆系和北祁连元古代裂谷系;进而划分出13个Ⅳ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铁矿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铁矿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鞍山式铁矿,区内太古界迁西群上亚群跑马场组(Arp)地层中发现磁铁主矿体5条,次要矿体及矿化体众多。磁铁矿体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但数量较多。通过对本区控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赋矿围岩岩性多为由基性火山岩变质而成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局部麻粒岩),原岩中沉积岩的发育程度较低,而鞍山式铁矿与原岩中沉积岩的发育程度正相关,从而导致形成的磁铁矿规模小、厚度薄、层数多、矿体零散。  相似文献   
6.
ArcGIS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利用ArcGIS软件建立数字地质,使地质数据规范化、系统化,在管理数据和地图输出、打印方面可以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7.
甘肃小柳沟钨矿床石英脉特征及其含矿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柳沟钨矿床石英脉中Cu,Mo关系密切,相伴而生,对围岩选择性较小,而W则对围岩选择性大,主要集中富集于夕卡岩及角闪云母片岩中.走向NE向、NW向和近EW向的石英脉在矿区发育,在夕卡岩及角闪云母片岩中可富集成矿,而在其他岩性围岩中形不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白钨矿体.今后评价重点应为走向近EW向、倾向S的石英脉,该组石英脉最为发育,在矿区深部石英网脉中可富集成矿,品位0.480%~0.682%;其他组别石英脉在矿区分布零乱,仅在局部地段密集成带,其评价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小柳沟铜钨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柳沟铜钨矿床产于朱龙关裂谷带中,矿化主要产于长城系朱龙关群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中,层控及岩控特征明显.加里东晚期,由于隐伏花岗岩的侵入,在矿区形成"D"字型穹窿及其断裂构造,含矿热液沿环状、放射状断裂上侵,在围岩中以充填、交代和叠加改造的形式成矿,主要铜钨矿体共4条,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床成因类型为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9.
东海金矿床的成矿岩石没有专属性,矿化赋存于深大断裂与其南侧的羽状断裂附近或断裂内部,矿化岩石类型多样,是一个以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的矿床.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祁连山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且强度大,再加上高寒低温的恶劣气候条件,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长期破坏森林、草地,也威胁道路、矿山等安全,对祁连山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产生危害和不利影响,近年来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本文根据遥感解译和调查的280余处滑坡,对祁连山甘肃境内滑坡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祁连山滑坡类型主要为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岩质滑坡规模较大,发育多处巨型滑坡;堆积层滑坡规模较小,其稳定性较差,长期缓慢蠕动。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一些形态特殊的碎屑流型滑坡、冻融泥流型滑坡和堰塞湖等典型地貌景观。祁连山滑坡发育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地质构造控制,总体呈NW—SE向展布,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滑坡发育主要与石炭系、白垩系、新近系等软岩和第四系堆积层有关。地震、地下水和季节性冻结滞水促滑效应是祁连山滑坡发育的重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